山野 │ 專題

從天災看見戶外活動裝備的價值從天災看見戶外活動裝備的價值

從天災看見戶外活動裝備的價值從天災看見戶外活動裝備的價值
撰文/李嘉亮 左承偉 邢正康.攝影/邢正康 左承偉 宋為農 沈佳旻
2016/02/09發表,已被閱讀19,393次

台灣是一個天災頻繁的島裕,但普羅大眾對戶外活動卻相當陌生與高齡化。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換句話說,平時培養戶外活動的能力與體力,往往在災變中可以安全脫困,甚至救助他人於巨大災變之中。這麼說,看起來好像與天災妨害不著邊際,但實際上呢?了解溯溪,或說參加過多次溯溪活動,對於水流、涉水步伐,甚至是安全器材、繩具架設等,肯定比一般人有多一層的認識。又如登山野營,對於在野地設營、生火、炊事、保暖等,也一定比大眾有更多的經驗,而這些往往就是在天災中生存下去的關鍵。

同理,戶外的裝備也是如此。平日習慣於居家、辦公室、學校等「舒適圈」的我們,是否有許多人連基本的求生裝備都沒有?火柴、打火機、手電筒、工具刀、輕便雨衣、炊餐具,乃至於登山鞋、背包、帳篷等,別說會不會用,恐怕連聽看過都沒有!但這些為了野外活動設計的裝備,正是對應於生活機能不便的自然環境;換句話說,不就是發生天災後的城鎮、村落嗎?

或許,政府應該好好思考,認識天災外,更應該培養國民具備在災害中求生待援的能力,甚至是應該投入這樣的教育資源,強制國民受訓以及加強於各級學校教育中。否則只是相信工程、相信所謂的救災效率改善,那下一次更大的天災來襲後,我們是否又「只能」對行政單位究責?常言道:「自助而後人助,人助而後天助。」面對重大天然災害,除了對自然更加謙卑外,或許更應該提升自己在野外生存的能力。

讓年輕人學習野外活動,不只是玩樂,而是培養生活與緊急狀態生存的能力。
許多年輕學子都因為外食而不會煮飯,引此透過露營等活動,正是激發他們的能力。

一、晝走夜行

一旦發生天災,不論地震、洪水、山崩,或者豪雨引發的土石流,甚至台灣還不曾發生超大面積森林大水,任何一位身陷災區的民眾,當下第一要務就要設法脫離災區。以大型的颱風所引起的水災為例,有些災區適時逃離全身而退,另少數的例子,因撤退太慢以至於發生遺憾,但無論如何,在災害發生,甚至應該在可預卜的災害即將發生,立刻晝走夜行脫離災區,還是唯一比較可行的方案。

再以大地震為例,白天在災區行走,因為路面塌陷、遍地瓦礫,逃離災區行走困難的程度,其實不亞於多數崎嶇的中級山,或者中等程度的溯溪路線,在豪雨中逃離更是辛苦,對多數平常不從事戶外活動鍛鍊體能的民眾而言,即使你可能感覺體能吃不消,但至少你可以事先準備一雙堅固、耐用、適合登山行程的登山鞋。不要讓體力不濟、鞋子破損腳受傷的雙重打擊,讓您失去脫離災區的先機。

偶爾透過戶外活動練習赤腳攀爬的動作,將有助於在發生緊急狀況時,熟悉肢體的運用。

添購的登山鞋,平常隔一段時間穿一天到處走,各種國內外的旅行,只要是靠近山區、沙漠、草原等交通不便風景區活動者,就穿著這雙鞋。此次救災畫面紀錄前進災區的記者、義工,鞋子幾乎都不合格,都穿著便宜布鞋、肉腳運動鞋,不但不適合災區環境,鞋子可能走一半路掉底、破損,拖累救援進度,成為眾人的負擔,甚至使自己的腳多了不必要的折磨。生活在山地崎嶇、地質惡劣的臺灣,只要進入山區,大家都需要一雙堅固耐走的登山鞋,平常家中預備一雙,更是萬一發生災變不打算拖累大家負責任的表現。

走在極度泥濘、崎嶇的山徑,對於體能無法承受的一般人而言,登山杖是必須的,而且必須使用能夠雙手握持的長杖,跨步前行時,登山杖隨時支撐在前腳落腳處的另一側,後腳跟上再踩於原先登山杖支撐處,這是最穩固的行走方式。

除非情況緊急,否則不鼓勵夜行。登高山的同好為了登頂觀日出,或者為了拍攝夕陽,常有夜行的經驗,夜間逃離災區可能不太困難。至於一般民眾可多利用登郊山的機會,玩到天黑才下山,以磨練夜行能力,萬一身陷災區,您就多了一分安全脫離的本錢。

除了適當夜行經驗,燈具在夜行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人家中至少要每個人準備一個高品質的LED燈具,使用的機會可能不多,但是可以放很久,只要出門旅行、登山,即使是郊山也要帶著同行,以備不時之需,同時最好也準備幾副充電電池。燈具產品一般常見的廉價品多不耐久,應該避免購買。多人同行使用燈具時,不要只顧著自己,也幫忙前面的人照路,如果大家都很熟練,隨時相互支援照路,即使隊伍中有人沒燈、燈具臨時故障,也都能走得很迅速。

擁有一雙還算不錯的登山鞋,不僅登山健行能穿,在天災發生的緊急狀態時,它也是可以助您脫離險境的重要裝備。
如果是因天災而出現地貌破碎的狀況,這時登山杖就是很好的助行工具。
LED頭燈是戶外活動的重要工具,也是緊急災變時的求生器材。

二、防雨保暖

如果您正要逃離災區,一出家門可能馬上面臨下雨、山區低溫的打擊,如果缺乏適當裝備,不知正確選用手邊的衣物,又不懂如何保暖,則數小時到一天左右,可能因為失溫導致死亡,氣溫越接近冰點,死亡來的更加迅速。

一般導致失溫的因素,雨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雨水濡溼身體,水份帶走身體的熱量後蒸發,隨著時間拉長,越來越多的體熱被帶走,身體來不及產生更多熱量,體溫因而下降,體溫降低產生熱量的能力變小,加速身體降溫,此即為失溫。輕微失溫意識模糊,喪失正常人應有的思考與判斷力,無法做出正確的自救措施,導致更嚴重的失溫而死亡。若多人都淋濕,逐一脫下衣服擰乾再穿上,再一起緊靠擁抱取暖,若能躲在狹小工寮、用大塑膠布覆蓋大家,相互以體熱烘乾衣服,常能度過危機。

盡量不要淋到雨,是避免失溫最好的方法,長距離行走野外必須要攜帶雨具。當開始下雨時即使有雨具也不要急著猛趕路。行走劇烈會使身體大量流汗,一般的雨具會妨礙汗水蒸發,登山者形容說:「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身上的小雨最終濡濕衣物,等休息時吸走大量體熱,也是導致失溫的重要原因,所以雨中行走以避免身體過於發燙、不流汗為原則,感覺身體即將發燙、流汗,休息幾分鐘等身體略降溫再走。

一般民眾逃離災區最好不要使用用後即丟的雨衣,至少應該使用騎機車雨衣、塑膠質料的學生雨衣較為耐用些。中層保暖的衣物則搭配化纖衣物。化纖產品濡濕後仍有保暖能力,水分會像排汗衣一樣,凝聚在毛衣的外面,手掌輕拍即可去掉大半水分。當然最佳的選擇還是高科技透濕氣的雨衣,有經驗者穿著此產品,行進間克制避免身體發燙、出汗,雨中三、四小時走下來,身上內層的衣物並不會有濡濕的情形。

逃離災區,應該要多帶衣服,一件厚夾克即使無法裝入背包內,卻可以蓋在背包外面,保護其他衣物不會立刻濡濕,有機會則用火烤乾,晚上當睡墊。穿越困難地形,可保護身體避免銳利的岩石、樹枝傷害身體。通過困難地形,他人可以拉扯厚夾克確保您的安全,攀爬、陡降助您一臂之力。其它衣物記得以一件寬鬆、一件合身為原則。兩件薄衣疊在一起穿,可以增加保暖效果。多一件乾衣物,找到遮風避雨的處所,換下濡濕的衣服,讓自己覺得舒服,更能面對環境的壓力。不過最好的脫困自救服飾,還是登山等戶外活動專用的透氣雨衣、排汗衣等服飾,重量輕、速乾,濕氣比較不會凝聚在身體與貼身衣物,應該是每個人居家、旅遊都要隨時放在身邊,隨時能取用的保命服裝。

就算沒有厚重的保暖外套,也至少要有一件能擋雨的輕薄雨衣,以避免受到雨水淋濕而失溫。
現今許多戶外服裝、裝備都具有防水機能,像圖中的兩件式外套,既可防雨也能保暖,而背包則具備完全防水的機能。
如果是冬季或是中高海拔,那羽絨保暖外套就是必備的服裝。

三、飲水止渴

此次救災緊急供應山區受困居民的物資,完全沒有人提到明礬(硫酸鋁鉀),也完全沒有人提到淨水方法,山區居民被迫接雨水,再不然就只能巴望直升機運來礦泉水。空運資源何其高成本、運送的物資何其有限,卻浪費在空運礦泉水,顯見多年來政府只知打壓戶外活動,無能引導活動發展,如今終於吃到苦頭。溪流洪水滾滾的泥漿,若熟知要訣,其實還是可以有效利用泥漿水。首先使用靜置法,將泥水存放於容器靜置,大約半天、一天即可將大部分的泥沙沉澱下來,然後小心舀取上面不含泥砂的初級原水,另置於其他容器。初級原水可能還帶點泛黃的顏色,但已可作為沐浴、洗衣之用。因為含生菌數可能過高,不宜生飲,以免造成腸胃炎,也不要接觸皮膚的傷口,以免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如果沒有大型的容器靜置泥漿水,可利用地表的凹洞修整除去尖銳物,覆蓋塑膠布再放入泥漿水,也能收集大量的初級原水。

如果災民已嚴重缺水,必須儘快利用初期原水,則有下列幾個方法:
1.使用淨水錠;美軍提供的賑災物資包含這一項,因為沒人會用,這批物資應該還堆放在倉庫。
2.大約每半公升的初級原水中,滴一滴外傷消毒用的碘酒,利用碘酒所含的碘消毒殺菌。
3.將初級原水煮沸後飲用。
4.將一半的原水調到像菜湯的鹹度,另一半用米酒調到像啤酒(酒精濃度約四%),即一瓶米酒調四瓶原水,一瓶米酒頭調八瓶原水,靜置約兩小時殺菌,再將兩者混合飲用;酒味、鹹味都不太濃。

搜救隊等不斷移動行走的隊伍,不可能有時間等待泥水沉澱,則可利用硬塑膠、鋁質的水壺,先以碎布搓成一糰,結實硬塞入瓶口中,再將瓶口朝上,水壺硬壓入泥漿水中,水壓把泥漿水透過碎布塞過濾,硬擠入水壺中,每隔數分鐘取出觀察,大約十數分鐘即可獲得一壺初級原水,然後利用上述1.~4.點的方法,獲得乾淨安全的飲用水。

若要加速泥漿水沉澱,必須加入較多明礬,大約一大桶(五十公升)的泥漿水,用半顆雞蛋大的明礬攪拌均勻,約二小時即可獲的非常透明的原水,此原水適合沐浴、洗衣。因為加太多的明礬,只能利用水桶上面2/3的水,原水含有明礬味很難喝。第二種方法要等自然沉澱取得初級原水,再添加少量的明礬,大約一個大水桶需要像中指尖般的量即可,靜置大約四~五個鐘頭,上層一/三的原水幾乎已可生飲;煮沸後飲用則最安全。中層一/三可用於洗菜、沐浴,下層一/三含明礬、水中沉澱的雜質,通常都倒掉。

明礬是自來水廠的必備淨水劑,但是沒有任何自來水廠提供該項物資賑災,或者提供淨水的建議,實在讓人意外。化工原料行買到的罐裝品屬於高價位的化學試劑,一般戶外活動偶而用之還能接受,大量購買工業原料級的產品價格低廉。本刊代售之全世界最輕巧單兵濾水器,將來在類似的天災中,將扮演極有用處的角色。

現在的戶外用品店家有許多價格不算高的攜帶型濾水器,相當輕便好用。

四、充飢果腹

在連續多天脫困的徒步過程,體力消耗極大,當然也需要比平常更多食物供應熱量,但是通常都無法取得足夠的食物,以滿足熱量的需求,或者救援食物都很難吃,讓人食不下嚥,以至於無法充分獲得脫困體力所需的熱量。

即使災區救援食物供應充裕,卻都屬於堅硬難以咀嚼者,連續一、二天努力啃咬,牙齒卻已發出悲鳴與抗議,到底要如何使這些堅硬的食物變軟,容易入口呢?現代人的食物都經過精心的刀工與烹調,牙齒無緣經常性地用力咀嚼,牙根的支撐力已經減弱,牙齒已經無法承受長時間的強力的咀嚼,所以連續一、二天乾嚼泡麵、行軍口糧餅乾,每個人的牙根都已浮腫,都已經無法再嚼硬物,而睡眠不足更添加牙根浮腫的嚴重性。因此如何軟化泡麵、口糧餅乾,已成為現代救災的另一個課題。強風豪雨過後,各種可食用的野菜大幅減少,更讓野外求生的可行性大幅降低,顯然災民依賴救援、可儲存的緊急食物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鋁水壺裝熱水,再包毛巾、薄衣服,可讓失溫者抱於懷中取暖免於失溫。

很多災民、救災義工、採訪記者,因為無法生火取得開水沖泡麵,所以將泡麵捏碎,加一點調味料,然後放入口中嚼食,這已經是非常古老的方法,大概從泡麵問世以來,就一直流傳到今天,社會大眾難道沒有發明更好的高招?傳統麵條除了熱食以外,不是還有涼麵嗎?將市售的各種泡麵,先以冷開水泡約1~2個小時,使其吸水變軟,就成了柔軟的涼麵條,再酌加泡麵的調味料包,就成了涼麵,不就讓自己的牙齒逃過一場劫難?生產泡麵的工廠,經過這一次天災考驗,是不是得研發常溫水沖泡的涼泡麵,既飽天下人之口福,也兼具更佳的救災功能。行軍口糧餅乾又乾又硬自古而然,在餅乾的包裝袋剪開一小孔,倒入約40c.c.的乾淨礦泉水,使水液能均勻沾到每一片餅乾,大約1小時以後,您就有柔軟的餅乾可以食用了。登山用餐有句玩笑話:「好吃慢慢品嚐,難吃大口吞食」,柔軟的口糧餅乾正好可以大口吞食,又不會讓您的牙根痠疼。與冷水泡麵兩者都餵飽了您,讓您有更好的體力脫困。

今天各國著名廠牌,都有生產超小型,體積小、重量輕的小瓦斯爐,加上一罐小瓦斯罐,一個煮水、泡麵的鈦合金杯,總重量不超過一公斤。一罐總重約0.4公斤重的瓦斯(瓦斯含量280公克),大約可以提供一個人連續兩天熱沖泡六餐麵,加上每天煮沸殺菌三公升的飲水。讓有經驗者操作,搭配二~三餐的涼麵、軟口糧餅乾,大約撐三天沒問題,如果還懂得使用鋁水壺裝熱水,再包毛巾、薄衣服等隔熱材料,讓失溫者抱於懷中取暖,可能還能多救二~三人免於失溫,身體溫暖更有士氣體力徒步脫困。

但是在電視新聞上秀出這樣的裝備,甚至還給與特別的報導,這些基本裝備的操作很難嗎?台灣至少有一百家以上的登山用品店有出售,已經是登山、溯溪等戶外愛好者的基本配備。最基本的原因在於社會多數人對戶外活動完全陌生所致!

小型的瓦斯爐頭與高山瓦斯在平時是輕量化戶外裝備,緊急時則是救命工具。

五、過夜待援

經過一天的徒步逃難,以簡單方便的泡麵、乾糧果腹,接下來還有慢慢的長夜必需熬過去,儘可能有充分的睡眠與休息,體力才能恢復,有了充沛的體力,才有辦法迎接第二天的挑戰,或者等待救援。但是很多人在災難中,因為精神焦慮不安、睡臥的環境不良而難以入眠,因此如何安靜入睡,是很多人平常沒有機會訓練的,以至於在逃難脫離災區的過程中,感覺十分辛苦。

但是常從事登山、釣魚等戶外活動者,則比較能夠適應這種狀況,因為他們常在精神亢奮的情況下,期待明天的行程難以入眠。要進入睡眠狀態,平常都要培養類似的技能,此技能類似道家、佛家的參禪打坐,只不過此類放鬆精神的方法是躺著。全身放鬆躺下後,將全部的精神集中在緩緩漫長的吸氣,一直吸到胸腹全部脹滿,然後緩慢呼氣,呼到胸腹的廢氣全部呼出,平常在家中養成習慣,持之以恆,即使在最惡劣的情況下都能幫助您入眠。

入眠之前先要整理舖位,使地面較為平坦、鬆軟,並隔絕地面的寒氣。因為緊急逃離,不太可能攜帶各種登山露營的睡墊,所以必須就地取材。利用隨身的樹枝柺杖,用多功能工具刀、鉗的鋸子,將硬樹枝、竹子的柺杖前端,鋸成四十五度尖銳斜口狀替代鏟子挖土整平地面。然後找細小樹脂、雜草鋪在地面,試躺感覺身體已碰不在地面,在酌增加厚度兩三成,因為躺久了樹枝雜草失去彈性,身體會碰到寒冷的地面。然後將雨衣覆蓋在草堆上。一件寬大的斗篷式雨衣可躺兩個人,另一件可蓋在身體上。多人聚集緊靠在一起入眠,既可提高工寮、農舍的容納人數,還可以相互取暖,夜間不會感覺寒冷。如果生火取暖,燒開水裝於鋁壺取暖,更能增加災民抵抗夜間寒冷的能力。

白天還持續運動,血液循環較好,並不覺寒冷,夜間氣溫降低,長時間休息血液循環變慢,通常都容易感覺寒冷而無法入眠,所以夜間要特別留意維持身體的溫度。最好的方法就是生火,但現代人缺乏練習機會,到渡假農場旅遊。都是場方人員生火,一般民眾少有機會練習,不要說給乾柴生不了火,在災區用濕木柴生火,更是嚴格的考驗。一般民眾要多找機會練習,哪一天會用上很難說。濕木生火,最好不要全部的人團團圍住火堆,只能圍半圈,另一側將濕木垂直立於地面,變成一道短牆,一方面將輻射熱反射到人群,更容易感覺溫暖,另一方面將濕木烤乾易焚燒。夜間入睡,要把各種可能穿上的衣服都穿上身,哪怕只是麻布袋、塑膠布都要拿來蓋,即使是小小的空背包,拿來套在腳掌、小腿上,都能幫助您保溫。

現代的充氣睡墊不僅可以快速充氣,還具有相當舒適的躺臥感。
收納起來相當小也是現代輕量充氣睡墊的優點。
夜間若能升起營火,可減少失溫或因寒冷而無法入眠的狀況。

六、求救示警

台灣的直升機多無夜視飛行能力,夜間不可能出勤搜救。此次水災因公失事的直昇機,報載說是捲到流籠的鋼纜,很可能不正確。充斥台灣溪谷兩岸的不是流籠鋼纜,而是更多拉水管跨溪谷的細鋼纜。台灣山區很多泉水含太多石灰質,苦澀難入口,居民往往得費心找好的水源再拉水管跨越溪谷,鋼纜太細而難以辨別,引發憾事。

多人同時使用相機閃光燈,對著直昇機機頭方向投射,也許能增加直升機駕駛發現您的機會,對著直昇機機尾方向投射,通常是直升機的視覺死角,很難發揮效果。機頭與您所在位置正面相對,大於四十五度角以後形成視覺死角,投射式警也無效果。直升機從您前方通過,是最佳的投射示警角度。對著直昇機投射閃燈,不能將一次的迴電完全用完,直升機組員可能眼睛餘光撇見剛才的閃燈而回頭,此時再將剩餘的閃燈射向直升機,以確實確認直升機已發現您。

現代在戶外用品界都有像這樣方便的打火刀具。

可以向直升機示警求救的,除了閃光燈以外,還有鏡子,很多女性同胞的大皮包內都有,也是很好的求救示警工具,也有專業的示警求救金屬鏡子,體積小、重量輕、不破損,山友應該隨身攜帶。因為不像閃光燈受到充電迴電的限制,一發現直升機靠近,有鏡子的人統統拿起來閃動示警。夜間生火取暖,如果白天還在原地待援,火不要熄滅,寧願放稍多的濕木頭,在火堆裡燻烤,一方面自動放出大量濃煙,可以讓過路的直升機發現您,一方面將濕木柴烤乾,夜裡容易生起大火保暖。白天在火堆附近放置鮮綠的五節芒、各種大葉子的樹枝帶葉子,一發現直升機靠近,立刻漸進投入火堆,即可發出濃煙示警。如果要離開,記得每一位災民都儘可能帶一些乾柴,到下一處避難過夜地點,比較容易生起取暖的大火。市售有一種純鎂塊,附加一塊打火石,用刀削鎂塊使鎂塊掉下許多細粉,細粉越多,用打火石打火星更容易引燃鎂粉,鎂粉引燃後,能非常有效率地引燃各種可燃物,是非常優良的火種。

此外,GSM系統的行動電話只要能夠收到訊號,任何地點都可撥打緊急號碼「一一二」,就算沒有插入SIM卡也可以使用。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大家都有攜帶行動電話的習慣,但多人同時一起開機卻反而成為能源浪費,應該採取間隔性開機,也就是每隔二~三小時開機一次,除測試有無訊號外,也以簡短方式報出位置、狀況。而若多人可以同時如此,必定可以延長通信時間。

善用GPS 與地圖,也是戶外活動者應有的技能之一。 GPS 系統共有二十四顆定位衛星,在距離地球表面約二萬公里的太空軌道中運行,提供全球全天候每秒一次持續不斷的定位訊號,每天大約會在你的頭頂經過二次。只要同時接收到三顆衛星的訊號,便能得之使用者所在地的經緯坐標,但若要獲得三度空間定位(經緯座標及高度),則最少要同時接收到四顆衛星的訊號。在開闊的地方使用GPS定位搭配地形圖是非常準確的,目前早已廣泛應用於軍警用途,一般休閒使用也逐漸普遍,GPS接收機與夠精細的等高線地圖應該是每一位戶外活動者背包內必備的工具之一。

不過這類電子用品,如果有太陽能充電器,或是手搖式發電機等,多少可以增加使用時間,但必須要將這類產品一併放置在緊急逃生背包中。

穿著陷豔的戶外服飾將有助於被搜救人員發現。
在戶外活動中時常練習使用無線電操作以及熟悉器材,也有助於緊急時作為脫困工具。

結語

長期忽視戶外活動教育的後果,就是人民在面對重大天然災害時必須犧牲更多的人命。台灣每年願意花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的「治水經費」,但到頭來卻也不堪一擊。而即便如此,天災還有地震、海嘯,甚至是火山爆發,這些根本是現代科技無法抵抗的。回過頭來八年八百億的治水預算,缺乏編列民眾的防災教育訓練課程,或是採購環境敏感偏遠鄉鎮的災害緊急個人裝備;或許在我們又要花更多錢治水與災後重建時,是否真的應該想想「腦袋裡的防災觀念要先重建」。